欢迎来到 合肥皖智教育研究院!

邮箱:wanzhijiaoyu@126.com

电话:0551-62848636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研究

高考研究

把握方向 整体考量 ——李存红老师在A10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研题会上的指导讲话

作者:皖智研究院  时间:2021/11/24 14:25:44  点击量:1742

       首先,要感谢皖智教育给我这么一次关于交流“研题”的机会。我与皖智结缘已经5年了,期间主要是参加高三联考试题研题,也做了一些试题的审定和命制的工作。说实话,研题、审题、命题都是不容易的,要吃不少苦,不过我还是积极地参加活动,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是乐此不疲的。为什么呢?因为皖智教育的研题活动让我从中收获了许多研题、命题的知识、技能,并且扩大了交流范围,结识了一批批优秀的老师,开阔了眼界,解决了许多的困惑,促进了个人的专业成长。所以我首先要向皖智教育集团的领导表示感谢,向各位专家同仁、向编辑余老师表示感谢。


       我是个“后进生”,自感在研题命题方面“一直在路上”,所以对于我而言介绍经验是言过其实的,因此我想这应该是一次汇报,一次把我自己研题经历中的所学所思向大家做个汇报,也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斧正。


       我汇报的主题是:把握方向,整体考量。既要仰望星空,也须脚踏实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明确一个方向:高考方向须清楚



一、高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

 

(一)考什么?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具体到学科则会有所不同,就历史学科而言:


      1.“必备知识”来自于两个方面: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课程知识,“历史课程知识”即历史学科的史学思想方法。就目前看,这一部分在高考中必然会增加。

       2.“关键能力”即以前文综高考罗列的四个方面的目标与要求:简称思想十二条。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有人从试题解题的角度分别将之称为:审题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和解释能力。


       3.学科素养: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有人将之称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理论、核心方法、核心思维、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建构对历史的正确的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核心价值:从内容看,包括传统文化精华部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一部分在考试中一般是以隐性的背景材料方式呈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从思想方法看,更多的立德树人要求还是落实在历史唯物史观、以史为鉴和历史启示上。

(二)怎么考?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高考怎么考?是指考试运用的手段、方式方法等。

       1.总体而言: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主干知识依托,以能力、素养立意原则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特点、史学素养和个人价值观的考查。


即:

新材料→新情境→形式

主干知识依托、载体表象 

能力素养原则、主体根本

特别是侧重于学科思维、史学素养的考查--趋势


       命题以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趋势和重大历史现象等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为视角,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考查学生学科素养、文化素养及以史为鉴的能力,从历史学科角度考查学生“立德树人”的思维品质,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沉淀,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评的创新精神,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文化素养。

       2.具体而言:

      ●突出学科的“基础性”。试题设计强调对重要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深度理解;这与“必备知识”相通。


      ●强调问题的“综合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客观题避免“点对点”考查,试题设计有一定综合性和思维深度;主观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内容之间的隐性联系,试题的主题鲜明或主线突出,各设问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前提是尊重历史真相,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


      ●关注思维的“创新性”。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淡化教材现成结论,鼓励发表独立见解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试题创新,深入挖掘学科内涵,精选题材,创设新颖的试题情境,创新设问思路和形式将进一步加强试题的开放性,给考生提供比较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启发考生自主思考,形成创新意识


明白一个道理:试卷结构须平衡有序



二、试卷结构平衡是什么?试卷结构的平衡该如何处理?

 

(一)试卷结构平衡是什么

      试卷结构的平衡不仅是指试题组成即由题型分值、知识范围(古代、近代现代;中外)所构成的结构,更是指试题呈现出的知识(必备)、能力(层次关键)、素养(核心)、价值(精神引领、国家意志)、方法(解题程序)等考试内容所构成的一种符合考试目标要求的一种结构。而试卷结构平衡有序:是指这种符合考试目标的试卷结构应是按照一定比例,有序展开,更有效的检测出学生的水平。


——根据一套试题的编制基本上含有六个部分:

      ●明晰考查目标 

      ●合理的内容(比例协调)

      ●可靠的信度、效度  

      ●恰当的难度、区分度  

      ●科学的设计(文图并茂等)

      ●精准的答案

        信度 (考试分数反映考生真实水平的可靠性程度)。

        效度 (考查出其所要考查出的东西)。

        难度   P=X/N(X平均得分,N总分)

        区分度  D=P1-P2(P1高分组的通过率,P2低分组的通过率,各总人数的27%。)


(二)试卷结构的平衡该如何处理?

       1.关键是难度控制

          难度区分:0.9-0.7-0.5-0.4以下

          容易稍难较难


       2.怎样控制难度

         ●试题立意的呈现形式与位置

       试题立意呈现的形式、位置即试题立意如何呈现,以及呈现在试题要素“情境(信息)--设问(能力)--知识储备(史实)--答案(综合)”的那个位置,从而构建一个逻辑关系结构。立意呈现的形式、位置会影响试题难度。如,立意在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上,而文字情境信息如果很复杂,头绪多,主题隐含性强,那么就会造成情境信息捕捉加工的难度,从而影响答题。


      ●试题的设问

       设问的信息越复杂、越分散、越新颖、越隐蔽,学生处理、加工、转移,建构思维的难度就越大,试题的难度就会越大。


      ●试题考查的能力

       如分析运用比较评价创造性发现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就会加大;现在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综合思考的题目就加大了试题难度。


      ●试题考查的知识

       试题考查的知识难与易,粗与细,冷与热与试题难度高度相关;考生知识体系的差异会对同一试题产生不同的难易程度。


       ●试题答案的编制

       除了受到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能力、知识等影响外,从答案编制的自身看,还受到建构方法,要点分布即拓展广度,抽象与具体的程度,变式表述等影响。抽象宏观的答案更容易检测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但这无疑增加题目的难度。



明晰一些细节:试题要素须整体考量 



三、试题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研题时该如何处理?


(一)试题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试题的基本要素包括:立意价值(考核目标、教育目的)、情境(载体、依托)、设问(能力要求)、知识(知识点、线、面)、答案(精准)。


      ●立意是考核目标,主要包括考查的价值能力、知识、素养、方法等,对整个试题起着统率作用,有时候是比较隐蔽的;


      ●情境是对立意的具体的逻辑展开,在立意的指导下提供一种达成立意目标的载体、依托;


      ●设问由一定要素组成,包含着成功抵达试题立意的主要“基因和路径”;


      ●答案是对设问和情境的应考,是评分的标准。

 

(二)研题时该如何处理

       试题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是否构成内在的逻辑结构,形成一种没有歧义的闭合思维路径。


       1.研磨试题要打磨试题要素

      ●题目的立意:考查目标要有层次性、要考虑与考生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拔高要适度。比如这一次段考处于一轮复习的中程阶段,知识综合、能力水平层次的要求就要低于高考要求,尽可能符合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水平。


      ●试题的材料,图表的真实性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文字材料的信息整合的量要适中,效度要高;


       ●设问指向的明确性;设问是试题提供给考生抵达立意、解答问题的思维路径,因此这个路径是唯一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也就是说路径不应该出现思维上的漏洞,从而出现路径的混乱,无法给予考生解题指引。这里设问的主体词和引导词是关键,前者指向材料的某种信息,后者指向以此信息为依据的思维形式和科学方法。


       ●选择题选项的表述要科学,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合理。


       ●主观题各个小问题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性及其能力层次高低的顺序性;要注意控制综合性、应用性的程度,创新性的问题要有概念、原理与思维方法的依托。


       ●试题的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多种能力,同时提供生动活泼的试卷观感。


       ●试题的语言表述习惯,特别是主观题答案的表述习惯;要注意简约而不简单,抽象而不能无相。


       2.研磨试题要素须整体考量

       试题的诸多要素之间是否构成内在的逻辑结构。立意价值(考核目标)、情境(载体、依托)、设问(能力要求)、知识(考点)、答案(精准)要在思维逻辑上形成一种闭合的思路。比如研题中常见的问题试题:考查能力的“趋同性”“层次性”问题、材料信息与选项“两张皮”的问题、设问指向不明“基因不全”的问题、答案抽象而无相、具体而罗列的问题、强行立意、灌输价值而又无所依托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研题者就试题要素的整体加以考量,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我就汇报这些,欢迎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教!再次感谢皖智教育研究院!谢谢大家!


       李存红老师简介:宣城中学历史教师,历史学科教研组组长,宣城市青年骨干教师,宣城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教研先进个人。安徽省第二届江淮好教师称号。安徽省和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省市一等奖,多篇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等主流刊物中发表。    


皖智教研公众号

合作热线:

0551-628486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