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研究>
合肥皖智教育研究院
联系电话:0551-62848636 0551-65612196
联系邮箱:wanzhijiaoyu@126.com
联系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四里河路与迎春路交口西南 普天合电B座4楼
高考研究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新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作者:皖智研究院 时间:2022/11/21 13:40:28 点击量:67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星云、恒星(如 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注:天体的判断:要正在外太空运行,天体的一部分不算单独的天体)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从总星系(可观察宇宙)到地月系共4级,天体系统的层级由高到低。
3.太阳系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2)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颗行星,从a—h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八大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土星;属于远日行星的是天王星、海王星。(4)其中小行星带位于在火星和木星之间。(5)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为月球。
4. 地球普通性的体现:(1)从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看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面是近似正圆的椭圆)。(2)从结构特征看:与水星、金星、火星相似,均属类地行星。
5. 地球特殊性的体现:存在高级智慧生命,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2.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释放能量,按照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短波辐射)。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运动、水循环。
(2)太阳辐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②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③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及成因:
5.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变化。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黑子的变化,周期是11年。
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高层大气形成高纬度地区美丽的极光。
④损害航天器、空间通信、电网、海底输油管道等。
⑤影响地球气候,诱发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46亿年的历史。
2.地层是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和堆积物。
3.化石: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4.地质年代表是按照时代早晚顺序把地球历史进行编年。
5.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三个宙,蓝藻最早出现在太古宙。寒武纪开始生命出现爆发式增长。
6.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的第四纪。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气候温暖期,相比寒冷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
7.古生代和中生代末期都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生物的演化总是出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上图中A、B表示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其中A为横波,B为纵波,判断的依据为纵波可通过固液气态,波速快。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波速的变化,由此确定上图中的两个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为C为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D为 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3)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地壳较厚,大洋部分薄。
(4)地幔分为两部分,分别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5)地核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外核和内核。
(6)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7)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8)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3.大气压强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为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强降低。
4.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圈层,水圈的主体是海洋、陆地淡水绝大部分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5.沟通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对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水。
6.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顶部和水圈的全部。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7.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构成,这些圈层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